壽司的歷史

日期:2021-03-31 返回列表

    關于壽司的起源眾說紛紜,在古代東南亞、中國沿海都有和壽司制作工藝相似的食品,但形態卻不同。

日本壽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與生魚片、黃瓜、肉松、焦蔥為主,配上芥末、辣根、醬油、醋。而在中國沿海有一種利用糯米、蛋黃、脆皮、花生、蔬菜、熟蝦仁做成的圓柱形飯團,叫做糍飯棒,用一層熟面皮包裹,方法和握壽司有點像,但是材料和形狀不同。相傳糍飯棒來自春秋時期的越國(浙江地區),屬于古越民的傳統美食。
而在高句麗臣服中國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漢年代,中國已開始流傳鲊這種食品,相傳由東北亞海洋民族(扶余、東穢、馬韓等)引進。

    在辭典中的解釋為以鹽、醋、米及蒸熟的魚段腓制而成的食品。有時采用炸脆魚條作為主料和飯團拌在一起,形狀是一個橢圓的球形,形似橄欖球。但大多數時候沒有固定形狀,鲊又作粉蒸魚排或米蒸魚排,用的卻是熟米,可以加熱使用,也可以和熟魚冷拌。宋朝年間,中國戰亂頻仍,這正好為逃難的充饑食品,而品種更多,由菜蔬類,魚類,肉類等組合捏制而成,但因為沒有固定形態,因此和日本壽司有所差異。
漢字傳入日本初期,日本加進自己對漢字的理解,將日本的一些食物用與之意義相近或相異的漢字來替代,于是日本的“すし(sushi,讀作“絲西”)”就變成了“鲊”,“さしみ(sashimi, 讀作“撒西咪”)”就變成了“鮨”。
     后漢時代日本也出現了用米飯生魚和醬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國的鲊要小的多。這便是后來日本壽司的祖宗。而同時期的中國的鲊(米拌魚條)可以看作是壽司的兄弟或鄰居。只是現今沒有廣泛流傳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為壽司,當成節日食品來使用。壽司逐漸普及為日常食品,特別是一些漁夫用一些醋腌制過的飯團,加上一些海產或肉類,壓成一小塊,整齊地排列在一個小木箱之內,作為沿途的食糧。鐮倉幕府時代,壽司已廣泛流傳,成為一種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